【評論】不是放榜新聞不好,是扁平化個人特質的錯

Tshuà Pik Hông
5 min readFeb 23, 2019

--

2019年2月,PTT八卦板等社群掀起一波「魏馮石」之亂,肇因可追溯至去年8月,一系列相當常見的放榜新聞。當時高雄女中馮姓學生考取台大醫學系,受訪時大致指出「談戀愛不會影響課業」。但媒體簡化、放大了馮同學與當時的男友,畢業於高雄中學的魏姓同學一起讀書的事實,宛如女同學是靠男友教她,才得以成為榜首。此外,當時許多網友半開玩笑地預測,兩人在女方上大學後就會分手。

就在半年後的2月中,網友們在情人節前後透過當事人在社群媒體中的動態,推測兩人很可能已經分手,更質疑這與女方上大學後結識的同系石姓學長有關,這波長達數日的網路現象就此展開。

初步觀察這次事件,我認為大致與台灣社會長久以來存在的歌頌榜首文化、網路起鬨,以及仇視特定群體等層面有關。

每年都大同小異的放榜新聞

擷取自Google搜尋引擎。

在搜尋引擎上,簡單打上「榜首」與「學測」等關鍵字,就出現近五萬則結果,雖然並非每則都是相關新聞,但可以肯定的是,長期以來,大家似乎挺喜歡看這些內容的。

隨意點入幾篇新聞,可以發現標題、主文中高頻率出現的字詞是「沒補習」、「家境普通(或不佳)」、「刻苦向上」、「缺乏資源」等。不可否認,有些結構、社會問題的確存在,學生得以克服,確實不簡單。但再仔細想想,這一類的新聞似乎很少告訴我們,這些「榜首」的個性為何?究竟是什麼樣的環境,養成現在的她(他)?這些孩子平常喜歡做些什麼?在放榜新聞中,我們經常只看得到榜首們在課業上付出的努力,以及成績表現,其他面貌卻是模糊的。同時,報導總是寫得充滿戲劇張力、相當正面,卻似乎少了點人性,只有數字是真的。於是,這些新聞就成了師長鼓勵學生,甚至是「說教」的最佳教材。

不可否認,近期的「魏馮石」事件,很可能與國內長期存在的放榜新聞、高度關注榜首的現象有關,畢竟如果這樣的文化不存在,當事人也不會引起這麼高的關注。

網路起鬨

擷取自PTT八卦板。

同樣地,在PTT最大的討論區之一的八卦板搜尋「小魏」、「小馮」與「小石」(即鄉民們對當事者三人的簡稱)等關鍵詞時,可發現自去年馮同學考上台大、魏同學決定重考後,當事人即備受矚目。而在情人節前後,鄉民從當事人的社群媒體(臉書、Instagram)等平台發現兩人疑似分手後,事件更達到討論的高峰,並持續多日。

不過,馮、魏同學分手一事,應屬雙方的私領域,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迴響?我想,無論是鄉民,或是媒體,都在事件中各推了一把。鄉民在八卦板「爆掛」,貼出可能的證據,媒體注意到網路聲量後報導,再經鄉民分享、繼續討論,多對多地循環、流通,持續發酵。

而這樣的現象,很可能基於群眾的集體行為,只要有人發文討論,就可能有下一篇,於是不斷增生,所用的文字也越來越強烈,被掀起的情緒也越加濃烈。在男性使用者偏多的八卦板中,對於女方「疑似」劈腿,讓男方「戴綠帽」的事件,雖然未必真實,卻極具掀起情緒的潛能。

而在這股情緒下,網路流傳資訊極快的便利,卻可能對當事人造成傷害。透過常見的「人肉搜索」,鄉民們得以輕易找出馮女、石男的近況,畢竟Youtube上的影片、社群媒體中的發文幾乎公開,或至少對「朋友」公開,取得並不困難。但蒐集這些資料,加上文字、圖說來公審當事人,真的沒有問題嗎?再從另一角度來看,即使事件屬實,馮、石兩人在道德上有瑕疵,但鄉民在網路上謾罵他們,真的就是正義嗎?

敵視、仇恨言論

擷取自PTT八卦板。

而在「魏馮石」事件中,節外生枝的還有馮同學上大學後「疑似」移情別戀的對象--系上的石姓學長,更遭鄉民肉搜、起底,發現他具原住民身分,考大學時有加分,衍生另一波針對「為什麼原住民可以加分」的案外案,更有不少仇恨、敵視不同族群的言論產生。而關於「台女不意外」等仇視不特定女性的「厭女」發言,則同樣在這起事件中不斷出現,檢討當事人。

前文多次提及,為何這樣放大檢視、敵視特定群體的仇恨言論會在這起事件多次出現?當然,這或多或少與網路作為匿名、去社會線索的環境有關,在相對安全的虛擬空間下,人們的行為便可能與現實有所落差。有趣的是,討論事件的鄉民其實不一定在乎當事人的說法,而會從各自的觀點解釋、分析事件的來龍去脈,甚至自行推測、創作後續發展,這是網路社會最有趣的開放與彈性,卻也是最容易被批評的特色之一。我想,這也與一般人喜歡看好戲的心理狀態有關,畢竟獵奇、平常少見的現象總是比較有趣。

終結放榜新聞

擷取自臉書活動--終結放榜新聞:拒絕「成功」模板,停止製造神話

「魏馮石」事件後,高雄有一群高中生發起這樣的活動,呼籲各校師長在大考公布成績或放榜後,不再主動邀請媒體採訪高分考生,持續強化好學生與好成績間的連結,忽視個人發展應是多面向的,已有多名校長響應支持。

我大致同意發起學生的理念,不過,我倒認為相關新聞未必非得消失,但的確有很大的改善空間。對學生而言,讀書固然重要,但如果不那麼強調高分與榜首「刻苦學習」等戲劇化的故事脈絡,而能較全面地看待學生學了些什麼、喜歡做哪些事、為什麼喜歡、什麼樣的因素養成現在的他(她),或許便能使這一類的新聞更有人性,而不再只是千篇一律、大同小異,甚至容易引來反感的榜首神話了。

‘190224 @台北公館&古亭

--

--

Tshuà Pik Hông
Tshuà Pik Hông

Written by Tshuà Pik Hông

Tshuà Pik Hông(蔡柏宏),某公部門文字工,大學讀英美文學和教學、碩士讀新聞傳播,關心媒體、新聞和言論自由,喜歡迷因、哏圖在短短篇幅裡讓人心領神會,或忍不住噗哧一笑的魔力,也期待真正的性別平等到來的一天。

No responses yet